“第一眼感觉更像‘印’,不像‘标’。”这是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对体育图标的第一印象。
发布体育图标是奥运会的标配。北京冬奥会共有24个体育图标,冬残奥会共有6个体育图标,每个体育图标都充分展现该运动最有特点、最优美、最成功的瞬间。这些符号将广泛应用于赛事景观、指示系统、门票以及电视转播、新闻宣传、市场开发等多个领域。
“体育图标可以超越所有的语言和文字,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观众,看到这个标识,就知道它所代表的竞赛项目。”佟立新说。
体育图标同样也是文化符号。整个设计过程对每项冬季运动的动作、道具、场景等,以及对早期文化符号及甲骨文的形态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高天表示:“作为一届在中国举办的冬奥会,我们一直围绕如何将冬季运动特点与中国文化特色结合好这个出发点。整个设计过程经历了多次研讨、修改,最后形成这套体育图标。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图标让大家生动地感受到冬季运动的形与神、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体育图标“动了起来”
发布现场,体育图标“动了起来”。以一种时下流行超感动图的形式,30个图标各自在2-3秒的视频动画中,由二维的篆刻转换为三维的冰雪运动,高度同步、快速重复,同时配合背景音乐(BGM)的节奏,达到了“燃”的效果。
“我们就是要让传统印章变得年轻、有活力,让年轻人看到这样古老的东西,也会以这种超感的形式出现,让更多年轻人通过体育图标来爱上篆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体育图标设计团队主创设计师林存真说,未来体育图标还会设计交互式产品,鼓励人们去模仿图标的中冰雪运动的经典动作。
如何把二维的篆刻转换为三维的动画?又如何在2-3秒的短时间里高度提炼经典动作,呈现运动特点,同时还要符合运动规范,自然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成为让篆刻“动起来”的难题。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介绍说,他们研究后发现,刻刀与石头接触过程中“崩残”出的粉末,可以与雪花冰花产生关联。“这产生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联系,篆刻这门传统艺术与时尚的冰雪运动结合,刻刀的动作,冰雪运动的动作,从静到动,从古至今,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我们做这个图标,最想体现的还是图标背后的文化体系。我们通过奥运会这样的平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把我们的传统和新时代的形象传递给世界。”林存真说。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青年教师、篆刻艺术家张洺贯也说:“我们一提到书法与篆刻,总觉得离年轻人的距离比较远,但其实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需要将这种传统的艺术进行再解构,让年轻人在这个时代去了解它、适应它。”